返回首页 │ 加入收藏 │ 联系我们

咨询电话:029-87563405

学校新闻

学校新闻

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学校新闻 > 学校新闻

技能人才的前途分析

作者:管理员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:2016-06-24 09:06:43 点击次数:2294

我国高技能人才面临的五大问题 。

“少”:据劳动保障部统计,当前,我国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较低,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3%,与发达国家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在50%以上的情况相比,有很大差距。技能劳动者结构不合理,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比例偏低,我国高级工以上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%,与发达国家高技能劳动者比例一般为30%的情况相比,存在较大差距。特别是制造、加工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,高技能人才尤为短缺。

“老”:据机械工业联合会调查,目前在我国机械行业中,高级技师平均年龄48.9岁,50岁以上的占了将近一半;技师平均年龄45.6岁,50岁以上占了三分之一;高级技工平均年龄41.3岁,其中40岁以上的占57.5%。 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对2000多家国有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,企业技师、高级技师年龄偏高,46岁以上的超过40%,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。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逐渐退休,许多企业原本就奇缺的高技能人才后继乏人,有的已出现断档。

 “难”:高技能人才培养慢,晋升难。目前主要靠自发分散成长,缺乏系统化、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。由于受比例、年龄、资历限制和技师考评没有形成制度化,许多优秀青年技术工人即使达到了技师、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,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。

“缺”:缺乏有力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。在企业内部,高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相比,工资待遇偏低的现象长期存在,且比较普遍。重学历文凭、轻职业技能的传统用人观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。一些地区和企业虽然实行了高技能人才津贴制度,但幅度不大,没有起到激励作用。

“软”:政策疲软,没有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。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;另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、收入待遇还有待提高。双证书制度的建设,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的确立,确实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思路,但仍未完全解决工人的成长通道问题,技师、高级技师的地位和身份不明。 有关专家分析,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特别是新型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,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,“蓝领”“灰领”缺口相当巨大。目前,我国高级技工、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.5%左右,远远底于发达国家20%至40%的水平。因此,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工学校,今后将大有作为。 “陕西现代工业技术学校”二年级一位学生,学飞机检测维修专业,面对记者侃侃而谈,显得自信而乐观。“你看,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,但技校生却一点不用发愁,我的师兄师姐们都要挑个好企业才愿意去。虽然我们是下车间,工作环境不像办公室那么舒适,但只要我们的技术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创造财富,也是很有前途的。就像青岛港工人许振超,搞集装箱装卸的,不仅成了桥吊专家,还创造了世界记录呢。” 当记者说起济南市最近发布的高级技工年薪指导价已突破3万元时,万海生却显得不屑一顾,“这不算高,今年深圳有一家企业招聘高级钳工,月工资6000多元呢。现在企业对高级工越来越重视,我们一毕业起步工资一般就有900多元。” “我有个心愿,就是希望全社会对技校生能平等看待,不要有什么歧视,但听说我们技校生到大城市落户口就有许多困难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,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去坐办公室,能当个好‘灰领’,这也是一种成功的人生。”